:::

是母女,也是同學

文/王秀亭

 

 

{638653649947873323}_02-0W.png

▲善化日間照顧中心每一季會安排社區生活體驗的活動,圖為陳奶奶(右一)、王阿姨(右二)母女檔與日照同學們一起參觀台南市立圖書館總館。攝影/陳霈芯

  在一粒麥子基金會「善化日間照顧中心」(台南市)裡,九十二歲陳奶奶、七十一歲王阿姨這對母女成了同班「同學」,一起上課、運動,還有小旅行、漢服體驗……,豐富精彩的日照生活,身心更加快樂健康,家人也安心。

  這對母女檔最先到善化日照中心的是女兒王阿姨。2022年清明節前後,獨居的王阿姨忽然胸痛難耐,有所警覺的她由教會友人陪伴就醫,確認是急性心肌梗塞後,隨即進行手術治療。她那在北部大專院校任教的兒子王老師經歷一段時日的台北、台南兩地奔波照顧媽媽日常後,審慎評估適合媽媽的長期照顧資源。因此,王阿姨來到善化日照。

{638653616808268629}_02-1W.png

▲(右起)陳奶奶、王阿姨母女檔同在善化日照中心,一起上各種手作課程,她們是該日照的首對母女檔。照片提供/善化日照中心

急切尋求健康新生活

  王老師表示,他和妹妹因工作、家庭而定居台北,媽媽不習慣北部生活,寧願長期獨居台南老家。而媽媽原本就有代謝症候群,加上生活節儉,吃隔夜菜是常態,鼓勵多運動卻只選擇在家走動,早已擔心有心血管病變的可能。未料這一天比預期還早到來,六十九歲就發生急性心肌梗塞,所幸媽媽警覺性高,及早發現、及時治療。

  王阿姨手術後無法自理生活,初期雖請看護照料,「將媽媽復發的危險因子降到最低才是長久之計。」王老師說,當時媽媽已有輕度憂鬱的情形,獨居又使她缺少與人互動的機會,剛開完刀,身體的恢復、生活重新適應都需要時間,如何避免媽媽回到過去的生活模式,又能健康生活、增加人際互動,成為當務之急。

  「日照中心是個好選擇。」王老師說,一開始媽媽誤以為是安養機構而排斥,自己特地回台南,用兩週的時間陪媽媽適應到善化日照的日子。媽媽逐漸當作是去上學,可以吸取新知、交朋友,最喜歡的課程是運動,飲食、用藥及健康也有人照料及關注。使得術後的身體逐漸好轉,生活有重心,心情變得開朗許多,其他親友明顯感受到媽媽的改變,兄妹倆也能安心在台北工作。

食好鬥相報

  王阿姨深刻體會到善化日照上課的好處,看見弟弟辛苦照顧因失智持續退化的九旬高齡母親,提議「要不要讓母親一起到善化日照?」就這樣母女檔成了同學,藉由各種課程及活動延緩失智的病程,同時紓解弟弟的照顧壓力。

  陳奶奶有女兒的陪伴,很快適應新環境,在善化日照上課、交朋友,樂在其中。即使女兒請假,也能獨立、自在地與其他「同學」互動。

{638653616945834083}_02-2W.png

▲「聯合藝術畫展」開幕當天,陳奶奶(左三)、王阿姨(左二)母女與家人在展場合影,左一是照顧陳奶奶起居的兒子陳先生(左一)。攝影/楊詩婷

  去(2023)年四月善化日照中心為同學們一起辦了「聯合藝術畫展」,開幕當天,王阿姨在展場的「櫻花之路」上,當起導覽員,和與會貴賓分享畫畫如何療癒她的心。善化日照舉辦跨縣市旅遊活動時,王阿姨的手足也會熱情響應,和母親陳奶奶一起出遊,成為另類的家庭聚會。

成為別人的幫助

  王阿姨是善化日照裡最年輕的長輩,隨著身體狀況逐漸好轉,成為班上的小幫手。王老師說,以前媽媽容易暈車,又有些社交恐懼,因而很少與團體外出旅遊。如今卻樂於參加善化日照的每場活動,可以在外出時,照顧自己的母親,同時陪伴更年長、需要他人協助的同學。

{638653617017801416}_02-3W.png

▲王阿姨(右)是善化日照的小幫手,在每月一次的散步計畫時,會貼心地陪伴在有需要協助的長輩身旁。攝影/楊詩婷

  王老師發現媽媽被日照的同學「需要」後,變得更有自信,臉上笑容也變多。遇到班上的新進同學是昔日工作時認識的朋友,會帶著認識環境,不時地關心照顧。

  其中有位曾是同一個教會的長者,因失智來到善化日照接受照顧。而這位奶奶年輕時曾幫助過家人,王老師說,如今換媽媽在日照中心裡協助教會的長輩,能有這樣的機會助人,母子倆都相信「上帝帶妳去那裡,必有祂的旨意」。

「瑞福多功能日間照顧中心」(花蓮縣瑞穗鄉)興建翦影

●8/19起,二樓工程

{638653617117416986}_02-4W.png

▲照片提供/工務室

 

不只是日照——不只照顧老人,也幫了老人的家!

懇請支持「偏鄉日照建置計畫

愛心專線:(089)310-000

「東基公益」雙月刊165期(2024.1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