:::

前線應援團

文/王秀亭

 

 

  「阿華」總是在工作、照顧小孩及中風母親間忙得暈頭轉向,直到母親來到一粒麥子基金會關山日間照顧中心(註)後,阿華彷彿多了一支「前線應援團」。日照團隊幫忙照顧、注意母親日常的身體狀況、協助復健及就醫,連心情也一併關心,讓阿華的照顧重擔減輕許多。

扛下照顧重任

  阿華的老家在台東縣南橫山區,為了工作及兒子就學而定居山下。年逾七旬的母親因心臟問題,進出醫院頻率漸增,阿華與兄弟姊妹討論後,顧及就醫的便利性,只好讓母親離開山上的老家,住進阿華家中。

  兩年前(2021年)阿華的母親突然中風,造成左半身癱瘓,需長期復健。有護理背景又從事長期照顧相關工作的阿華,成了手足間認定的最佳照顧者。

  阿華說,雖然住在山上的哥哥會抽空協助母親就醫、其他定居外縣市的手足也會適時「金援」,但須兼顧工作、照顧小孩及母親的多重壓力,無形間累積許多不好的情緒。時日一久,成了沉重的心理負擔。

你還好嗎?

  曾擔任家庭照顧者支持性服務個案管理師的阿華回憶,最常關心家庭照顧者的一句話「你還好嗎?」在自己成為照顧者後,也反問了自己。察覺「我一點也不好」,便試圖尋找適合的解決之道。

{638239741612153472}_P08-01-IMG_3021W.png

有日間照顧中心團隊的協助,讓「阿華」得以繼續服務更多有長照需求的人。攝影/陳仲亭

  阿華先為母親申請居家服務。考量到「老人一定要有伴」,母親的親朋好友都在山上老家附近,住在山下,想出門也不知該往哪裡走,常獨自一人窩在家裡,缺乏人際互動,遂向日照中心提出服務的需求。

  「我不要去養護中心。」阿華的母親一開始把日照中心誤以為是養護機構,內心相當排斥,後來知道只在白天去「上學」,晚上就回家。先到日照中心「試讀」,見到日照團隊中有同族朋友的孩子,還能以布農族語溝通,安心感、親切感倍增,立刻同意「上學去」。

母親開心上學去

  來到日照後的阿華母親,每天一早就整理好自己,期待著到日照中心上課。看見其他長輩認真運動,也跟著動起來。短短一年的時間,從原本以輪椅代步,進步到靠著助行器走五公尺,如今已能依賴單手枴杖走路。

{638239741707060395}_P08-02-LINE_ALBUM_112220傳情乒乓球_230220_11W.png

阿華的母親(右)與賽夏族的阿嬤在關山日照中心結為好友,玩遊戲也會互相幫忙。攝影/黃玉家

  不只受其他長輩的激勵而努力運動,阿華的母親也很會鼓勵其他長輩要多練習走路,甚至成為一位賽夏族阿嬤來日照「上課」的動力。兩人時常話家常,心情也明顯開朗許多。

照顧母親健康與家屬心情

  令阿華感受最深的,莫過於有人為母親的健康把關。照顧團隊每天觀察母親的生命徵象數值,只要發現臉色不太對勁、腳腫等異於常態的狀況,都會及時回報。即使需要就醫及住院進一步治療,家屬也能有預備心而從容因應。

  「就連照顧者的需求也一併顧及。」身為家庭照顧者的阿華因經濟考量,一開始是自己接送母親,早上要趕著上班,又要送母親上課,每天都和時間賽跑,搞得自己神經緊繃。日照團隊看見問題,提出由日照接送的建議,若母親身體不適,也會協助就醫,讓照顧者輕省不少。這些貼心舉動令家屬的照顧之路安心、踏實許多。

  阿華指出,自己是長照相關工作者,也是家庭照顧者,能感同身受家庭照顧者的迫切需求,盡力給予適當的協助與建議,讓被照顧者與照顧者身、心、靈都能被顧及。

註:因關山日間照顧中心(社區式長照機構)既有空間不敷使用,一粒麥子基金會正在關山日照南側(步行四分鐘,距離約三百五十公尺處)興建關福「多功能」日間照顧中心(綜合式長照機構),預計今年下半年啟用。

不只是日照

——不只照顧老人,也幫了老人的家!

懇請支持「偏鄉日照建置計畫

愛心專線:(089)310-000

東基公益雙月刊157期(2023.06)